产品分类

Products

新闻中心/ NEWS

我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国新药创新虽难却并非一片黯然

我国新药创新虽难却并非一片黯然

更新时间:2012-12-20      浏览次数:1090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非处方药市场以及第三大医药市场。

  大国并不等于强国。研发创新不足,成为横亘在中国通往制药强国道路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日前在第十六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中国制药产业创新陷入了恶性循环,企业未能成为药品研发主体。”(生化培养箱

  “新药难做,但大家都在做,为什么呢?利润主要还是从新药来的。”曾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员逾10年、现任莱博药业CEO的龚兆龙如此强调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对新药研发模式的探讨亦成为近日举办的“北京—美中医药开发协会主席论坛”上的首要话题。

   在生物医药论坛在内的各个医药会议上,时常会见到众多外资制药企业管理者的身影,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发现:看好中国医药市场,已成为跨国药企的共识。

  近年来,世界*20位的药企均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外企纷纷通过参股、并购或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
    据介绍,我国虽在原料药生产上zui有竞争力,但缺乏高附加值的zui终产品。制药行业规模大,但集中度低。产能过剩,同一类药品会有上百家企业生产。整体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产品少(药品稳定试验箱)。

    直面上述挑战,我国制药创新的前景并非一片黯淡。医药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带来了市场机遇,而国家药物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则是政策机遇。国家对重大创新药物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将从“十一五”期间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产学研联盟与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正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

   专家认为,现在国内药企研发部门正活跃着一批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士,其中部分人员甚至自己组建团队创业。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提率、节约成本,大包大揽已不是明智之举。新药研发也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但这种互利合作的共生系统有待建立。
   多家企业负责人也提出,企业要创新,也需要国家药品管理机构、临床机构等各方面的支持。国内新药审评速度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慢很多,建议药品管理部门增加审评人员,加快审批效率,以促进新药研发。
 

扫码加微信

TEL:18939769079

扫码加微信